一場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年輕研究者的藍海之路
一樣先講結論,如何讓年輕醫學研究者突破紅海困境,有以下幾點趨勢:
- 以Dry lab為突破點,累積個人品牌
- 善用網路分析期刊特點,選定最適合自己的投稿策略
- 不因資源少而卻步,主動尋找甚至組建自己的團隊
我為什麼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張凱閔)
張醫師是北護的復健科醫師,一開始聽到超級羨慕的(
簡單來說,SR/MA具有整合目前所有文獻的病人族群,利用已經有的整合過的資料來做分析,同時此類題目也具有較高的關注度(畢竟人家寫了那麼多篇),另外就是一旦做出來impact會比較高(等於幫大家整理目前結論)。當然最大的好處還是可以分段完成,同時兼顧家庭,根據張醫師的說法,可以一邊抱著小孩一邊完成醫學研究!!
張醫師也有提到核心競爭力,就是SR/MA當大家都學會後,要比的就是idea或是sense,以分析subgroup或是加入其他比較group來和其他研究做一區別(概念上用小小兵來做比喻,可見真的是有在兼顧家庭小孩!)。另外就是要跟時間賽跑,持續追蹤相同議題。(後來的Q&A問到如何系統性的追蹤,被cue到我之前寫的部落格,與有榮焉)。
如何寫出一篇 Cochrane Review?(郭亮增)
不要以為Dry lab只有內科能玩,郭醫師就是玩的爐火純青的外科系醫師(骨科啦!算給我們外科系沾沾光~~)。郭醫師是國內少數做實證醫學登上殿堂級的Cochrane Review的有為青年,演講過程整個充滿對老婆的愛(老婆也有到場),從Proposal開始,一直到Accept後的終身負責,一整個就是把Cochrane Review當婚姻關係來經營著,十分佩服。(
他的建議是,90%還是以治療型的論文較能引起興趣,跟外科的主軸符合,除了一整個review團隊的建立與分工,主要強調一路走來如何把握機會、創造機會,一篇殿堂級論文直接打趴一堆人,主要依賴他鍥而不捨的堅持與努力,十分令人佩服。
健保資料庫研究發表之 2015 趨勢(陳育群)
陳醫師對於大數據的分析以及數據的呈現,簡直令人下巴脫臼,他針對近十年健保資料庫的趨勢走向與典範轉移,從數據分析上給了大家一棵定心丸,身處這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島嶼實驗,如何在這個老師都不會也無法干涉的熱領域(IF逐年攀升、越來越多論文開始接受)占到一席之地,端賴如何快速籌組當地的團隊(分享資料庫),與其他專科整合(尤其外科開始興起,跟procedure coding準確性脫不了關係),甚至小團隊就可以成就大事業(即使你不在右上圖那些紅圈圈內),是台灣學術界重新讓世界看見的快速跳板。
從 0 到 1:中醫健保資料庫研究經驗分享(林舜穀)
林醫師是我這一場最為驚艷的講者之一,他破除了我們一般人對於中醫的不科學性的誤解,總是以為神農嚐百草根本就是不人道的人體試驗,他嘗試用現在實證醫學的精神,利用健保資料庫來分析現行所有中藥,對於失智症的使用情況以及療效。同時也利用健保資料庫去分析中醫就醫族群的行為分析,甚至是中醫藥物併用的安全性評估。同時也強調於其他相關西醫科別(如神經科)的連結合作模式,完全是異軍突起,直搗黃龍。從自身出發,敬天地而扶眾生。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外科經驗(吳青陽)
在聽吳醫師演講時,一直有一種在看台灣<白色巨塔>小說中的蘇怡華的感覺,憑藉著port-A的無數臨床經驗登上外科第一名的雜誌(Annals of Surgery),對於同是外科的醫師來說,如何在忙碌的手術中還能寫出登頂的研究,著實不易!當然吳醫師也有做轉譯醫學相關研究,但今天主要是分享他在外科投稿的經驗。
外科其實是一門經驗累積及傳承的學門,總是要一直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手術技巧、病人、經驗、
當然炒出好菜也要有識貨的人,因此在外科的投稿標的他建議先以你的專長進行關鍵字搜尋,找出近五年都是哪些期刊對你的專長有興趣,或者是針對某一方面是討論熱點。然後繼續創新突破,甚至進一步進行轉譯醫學的研究。由此看來吳醫師的研究生涯即將度過積累期進入噴發期!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內科經驗(陳一銘)
陳醫師以身為內科醫師豐富的投稿經驗,言簡意賅的道出投稿前一定要分析期刊背景
另外除了傳統期刊,近年開始嶄露頭角的open access期刊有幾本也獲得推薦,分別是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BMC系列以及PLOS one,主要優勢為編輯群較為友善,接受率較高且更容易被人看見及引用,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獨立科經驗(蔡依橙)
蔡校長資歷就不用再介紹了,一整個渾
然後在期刊標的上,校長以該期刊是否具有國際化(
超越距離限制的團隊合作模式(陳天心)
陳醫師簡直是網路
最辛苦的那一段,造就日後所有故事(李健逢)
最後真的是神人
總結
九大神人連番上陣,用自己的經歷與辛酸闡釋自己成功的精華,雖然不見得所有的成功模式都得以複製,但總能給目前正在苦思求突破的年輕研究者一些樣板以及嘗試的方向。主要的方向除了大量使用Dry lab(SR/MA、健保資料庫)來求得第一桶金,另外就是深入分析各研究領域的方向以及投稿策略,避免亂槍打鳥因而消磨掉自己的研究熱情,最後的共通點就是大家都是儘量組建一整個團隊,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來達成1+1>N的總體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