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不是老化,是神經在求救!
有些人起床時手會麻,有些人在長時間打字後覺得手沒力。多數人以為這只是睡姿不良,或是用手過度的自然反應。但當這些狀況變得頻繁且持續發生,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神經壓迫。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與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TS)。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手腕部位遭到壓迫所致。這條神經掌管手掌前側的大部分感覺與動作,當它受到壓迫時,患者常會感覺拇指、食指與中指出現麻木、刺痛感,甚至出現手部無力的情形。肘隧道症候群則是尺神經在手肘附近被壓迫。它主要影響小指與無名指,患者會出現這兩指的麻木、握力減弱,甚至進行精細動作時變得笨拙不靈。傳統治療上,這類神經壓迫相關的疾病通常採用「神經減壓手術」來解除壓迫,也就是將壓迫神經的結構打開、釋放壓力。然而,手術僅是恢復的第一步 ,關鍵在於神經是否能順利再生、恢復功能。
來自加拿大的神經生理學家 Tessa
Gordon 教授提出另一種輔助方式:術中神經電刺激。她的研究指出,在神經減壓手術結束後,若對受壓神經進行短暫、低頻(20 Hz)的電刺激達一小時,即可有效促進神經修復與再生。這不是傳統的復健用電療,也不需病人每日回診,而是一種在手術過程中一次性完成的操作。透過這項刺激,神經細胞會接收到啟動再生的訊號,使修復過程加速且更為完整。研究證實,這樣的術中電刺激不僅安全簡便,也能顯著提升術後神經的恢復成效。在腕隧道症候群的研究中,接受電刺激的患者在術後的神經傳導速度恢復得更快,手指的靈敏度與握力提升更明顯。進一步的電生理測試顯示,這些病人的運動神經單位數顯著增加,證實神經確實有成功再生。對於肘隧道症候群,接受術中電刺激的病人 ,在三年追蹤中仍展現出明顯的優勢。他們的握力、捏力及整體手部功能表現均明顯優於未接受刺激的對照組,這些改善不僅在臨床評估中明確可見,病人主觀感受也更加良好。這項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相對簡單。醫師於神經減壓手術後,將電刺激裝置接上神經表面,啟動刺激程序一小時,電刺激結束後,裝置移除,手術照常完成。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一次性完成」的治療方式,術後無須反覆回診刺激,對於生活繁忙、不易持續就醫的患者而言,是一種兼顧效果與實用性的輔助療法。
很多人認為神經受傷後只能「慢慢等它好」,但現代醫學已經為我們開啟新的選擇雖然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這項技術,也不是每一次手術都需要,但若有一個安全、有效、可行的方式能夠促進神經再生、提高手部功能恢復的機率,何不多加利用?術中神經電刺激,就像是一個在手術後靜靜提醒神經的推手:「該重新開始工作了。」
如果你或你關心的人正面臨神經壓迫相關手術,不妨詢問醫師是否適合使用這項技術。
參考文獻:
l
Power, H. A., Morhart, M. J., Olson, J. L., &
Chan, K. M. (2020). Postsurg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nhances recovery
following surgery for severe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osurgery*, *86*(6), 769–777.
l
Gordon, T., & English, A. W. (2016).
Strategies to promot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or exercis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3*(3), 336–350.
l
Gordon, T., Chan, K. M., Sulaiman, O. A., Udina,
E., Amirjani, N., & Brushart, T. M. (2009). Accelerating axon growth to
overcome limitations in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osurgery*, *65*(4 Suppl), A132–A144.
l
Gordon, T., Brushart, T. M., Amirjani, N., &
Chan, K. M. (2007). The potential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Comparisons between rats and
humans. *Acta Neurochirurgica Supplement*, *100*, 3–11.